第(3/3)页 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份——“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这是出自《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识》1982年第1期。 按:北宋赵抃《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第七种说法就是蚕从说。 当以东汉泰山太守应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将蜀地土著祭祀崇拜的李冰神,框定为一个人,一个具体的秦王派来的具体的人的时候,迷信神灵的蜀地故老、村夫愚妇们始终认为冰不是人而是神。为了挣脱“李冰是秦王派来的人”的谬说的羁绊,蜀地民间开始作“借尸还魂”的努力,开始酝酿一个不受王朝正史束缚的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无姓的可以任意发挥附会其神功的新的万能的治水之神,这个神,就是二郎神。 三星堆祭坑出土的三星堆纵目人头像,脸型五官与二郎神极似二郎神从东汉末年开始酝酿,到了唐代,《二郎神》词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据《龙城录》载:唐太宗封二郎神为“神勇大将军,庙食灌口”,唐明皇幸蜀,封二郎神为赤城王,后又加封显应侯。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百姓见之,谓为二郎神也就是灌口神下凡。 北宋张咏治蜀,于灌口二郎庙现在的华夏在都江堰河畔祷祀,得到二郎神之助平乱,上奏朝廷,宋真宗大悦,加封二郎神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又将崇德庙原祀李冰、二郎改为“显英王庙”北宋时二郎被朝廷封为显英王,专祀二郎神。 其后,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水灾地方,多仿灌口二郎神庙之制,广修二郎庙以祷祀。宋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师之男女,负土以献,不知何神。”这是出自《宋史》)《独醒杂志》由宋人曾敏行著说:“江乡人今亦祀之也就是李冰,号曰灌口二郎。宋元明清的画家们多有把二郎神搬上绘画者,其传统的题材是《二郎搜山图》,其画面是二郎神两眼外眼角上挑,刀眉上挑,额中间有一纵目。其猎犬正在搜捕山精妖怪。 二郎神英俊帅气,左手执弓,右手握三尖刃刀。从北宋崇德庙改“听潮阁”更新最快,全为二郎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显英王庙,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二郎神像未被红卫兵捣毁之前,二郎庙内的格局都是:二郎神雄踞大殿,李冰居后殿配享。 三星堆祭坑出土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二郎神的兵器与之极似。 北宋杨无咎《二郎神清源寿辰》词写道:“……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二郎庙内双泉,一在大殿右后侧,一在大殿左后侧半山腰今‘铁龙吐水’殿,晚除百病,但可民灾无苦,岁岁来朝,勤勤称颂,奔走千门万户……”。 元人杂剧《二郎斩蛟》中,二郎唱道:“……青峰剑一下斩狂”,“灌口把威施,天涯将姓显”,又元人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二郎神道:“小圣灌口二郎是也,奉观音法旨,救唐僧走一遭……”。由于民间传说中二郎神能治水治病,故祭祀祈祷者代代不绝,十分踊跃。北宋时,永康军今天华夏的都江堰市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羊四五万头。永康军一年的财政开支,仅收宰羊税一项就足够了。 北宋初年,青城同样也是今都江堰市境内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军,为增强号召力,李顺妆扮成二郎神模样,广大蜀民见之,纷纷参军。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梓橦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明人小说《西游记》、《封神榜》及后来的杂剧戏曲《劈山救母》、《宝莲灯》及《聊斋》等文艺作品中,二郎神都大显神威。《西游记》中,二郎神以弹弓击倒齐天大圣孙悟空,又放哮天犬将孙悟空咬住,从而擒获了孙悟空。从唐代至清代,封建王朝为利用民间对二郎神的崇拜与信仰,不断地给二郎加封封号,以顺乎民心。据《王圻绩考》载:“元至顺元年,川抚某只请加封二郎而不言及李冰。” “叔叔你说的这都是什么?我有点晕晕晕……”完颜鲁地说着就跳到祖炎炎的怀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