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5章 逃不过去的战争-《丰碑杨门》
            
            
            
                
    第(1/3)页
    御书房内。
    杨七望着站在自己面前,黝黑消瘦的儿子,神情有些恍惚。
    一晃眼,儿子嘴角的胡须都起来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中年人。
    儿子这些年在外面经历了什么,杨七了如指掌。
    对于儿子把自己弄的又黑又瘦,杨七心里纵然怜惜,但是脸上依旧是冷冰冰的。
    “找到了?”
    “找到了!”
    “那就好,去后宫看看你母后,明日起,随朕一起临朝观政。”
    “儿臣遵旨。”
    父子两不像是父子,更像是一对君臣。
    教儿子,杨七没经验,教一个储君,杨七也没经验。
    他只能靠着自己的摸索培育杨宗卫。
    在他该玩该学习的年纪,杨七放开了让他玩,让他学习。
    当他成长以后,杨七对他就越来越严厉。
    因为杨宗卫的肩膀上,承担的重担更重。
    杨七要是教不好他,最后苦的可不是杨家一门,而是整个大燕国的百姓。
    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杨七在书上看到过很多,但是每一个讲的都很笼统。
    他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将儿子打造成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以宫里的很多人都能够看到、感觉到。
    在对待大儿子和二儿子之间,杨七有着双重标准。
    他对大儿子很严厉,对二儿子却十分宽容。
    杨宗卫向杨七躬身一礼后,退出了御书房。
    对于父皇如此对待他,他心有不甘,却能理解。
    数年的磨砺,他任职过小吏、任职过县令、任职过监军,甚至还曾经作为巡察游览各地。
    他从南到北,每一个地方都去过。
    他见过贫穷、见过富贵,吃过苦、享过富。
    他见识过蛮人们在燕军铁蹄下瑟瑟发抖,他也见识过一位位身居要职的官员经常去帮百姓们劳作。
    他见识过蛮人们的贫穷和懒惰,也见识过燕国人的富庶和勤劳。
    他也明白了在他当年杀死了一些捕奴团的良人以后,父皇给他的那一巴掌是什么意思。
    起初的时候,他曾经一度怀疑过,杨七不喜欢他,并且打算将皇位传给受宠的二弟。
    他曾经多次写信向母后验证此事。
    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
    身居高位者,担子比别人更重。
    杨宗卫回到了后宫以后,先去拜见了祖母,太后佘赛花,在佘赛花心疼的眼神中,又去了皇后了宫里拜见了母后。
    两个最疼他的人,均有垂泪。
    但是没有一个人说杨七这么做是不对的。
    翌日清晨的时候。
    乾元殿里就多了一个小书桌。
    它的位置并不靠前,甚至还有些偏僻。
    但是没有人忽略它的存在,因为在它后面坐着一个瘦黑瘦黑的青年。
    青年的出现,预示了很多事。
    他预示着弟死兄继的传言不攻自破。
    他也预示者,强横的燕国,终于有了储君。
    杨宗卫在朝堂上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
    柳永、晏殊、欧阳修、包拯等等他熟悉的从小玩到大的伙伴。
    在杨宗卫外出历练的这几年,大家都没有闲着。
    他们纷纷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能力,跻身于朝堂。
    只不过跟杨宗卫想象中的有些偏差。
    诗词双绝的柳永,如今入了教化部门,他挥洒名篇的笔墨,如今成了写出一篇篇华美的教化文的笔。
    心思细腻的包拯,精研刑狱,已经参与破获了不少大案要案。
    晏殊对律法更是情有独钟,他已经帮着燕国更换了三条律法。
    欧阳修跟着苏易简,成为了他手下的书记官。
    ……
    “当~”
    上朝的金钟敲响以后。
    杨七在百官恭迎下,进入到了乾元殿。
    待到百官施礼过后。
    杨七直接切入正题,开始讲解有关东北部新纳入的土地的治理问题。
    从头到尾,杨七都没向百官介绍一下杨宗卫,让百官重新认识一下他。
    下朝以后。
    在杨宗卫准备扑上去跟昔日好友叙旧的时候,寇准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跟我走吧。”
    杨宗卫一愣,不明所以。
    寇准道:“陛下有令,近半年时间,你每天下朝以后,要随我去海署衙门。”
    杨宗卫苦着脸,冲着已经走过来的柳永几人摇了摇头,然后跟着寇准离开了乾元殿。
    柳永几人愣了愣以后,摇头一笑退出了乾元殿。
    燕国的衙门很多。
    远比唐宋时期要多。
    但是所用的官员却远比唐宋时期要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