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雇佣契丹人-《大唐第一主播》


    第(2/3)页

    王难得马上接过话来说道。

    “林云杀得最多!没办法,他的马快,一冲进敌阵当中就不见他人了,只见到他的长枪右砍右劈前冲后杀,突厥兵像一堆西瓜似的全给他给劈了!我们几个跟在他后面,专捡吓蔫了的死鱼!”

    “哈哈哈!”

    一群人大笑。

    林云貌似谦逊的笑了一笑。

    “没他说的那么夸张,我也就杀了三十七个。”

    “噗……”好几个人一口酒就喷了出来。

    “三十七个,你还嫌少?”

    “排名第二的马燧,也才杀了九个!”

    李行周笑了。

    “你们难道没听出来,他就是在故意炫耀?”

    一群武夫凑到一起,喝上酒聊军事,倒也开怀。

    ......

    石林,是丰饶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矗立在丰饶草原东北部一带,整片草原上到处都是这种由巨大花岗岩组成的柱状石块。

    传说中,这里是丰饶草原鲜卑人起家的地方,他们是最好的马上民族。

    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

    东汉永元元年至永元十七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

    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

    此后,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

    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

    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

    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隋大业元年,契丹族南下营州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如今,石林地区的大贺氏已彻底被灭绝了,代之而起的......是契丹武士。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

    唐武德二年,酋长大贺咄罗率军进攻平州。

    武德六年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

    唐太宗贞观二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

    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

    又于贞观三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

    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以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

    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

    唐高宗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

    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

    契丹武士,其实也是匈奴人后裔的一个分支,只是他们更强壮,也更粗野。

    他们摈弃了马上民族的生活方式,转而游弋在草原与山林之间。

    依靠捕猎和抢掠为生,成为了一支拥有独特的山地文化和掠食者文化的民族。

    丰饶草原上的莫楞石林,景色优美。

    在这里有着长得高大的白桦树,银白色的树干组成的防风林和天地融为一体。

    到处散落的巨大石柱千奇百怪,相映成趣,或三五成群,或独柱擎天。

    奇形怪状,有的如秀女望月,有的如飞马奔日,有的若母子相依,有的长剑戳天。

    在那片浩瀚石林的中间,一个圆形的大石盘底座上,刻印着大贺氏的图腾印记。

    那里,就是他们祭祀上天的地方,不过现在成了契丹人的圣地。

    同一块圣地,大贺氏用它来祭拜太阳,感谢上天赐予他们粮食与土地。

    契丹的武士却用它来祭祀天地,赞美胜利。

    李行周望着这一带壮观瑰丽的景色,一时间有些沉醉其中。

    “契丹崇拜自然,信仰天上有神灵。”

    “他们的力量,是神灵的赐予,因此对神很虔诚。”

    “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尊重别人的思想与习俗。过一会看到他们,千万别表现得太无礼。”

    他叮嘱说。

    李白狮拖长着语调回答:“知道啦!”

    看她的表情,到是全不在意。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

    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