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对于任何社会,任何世代,任何一段历史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可惜,异能世界,没有出现过夏商周,就算出现,也未必会按照历史的走向,出现孔子,若非如此,异能世界,也不可能乱成了一锅粥,所有人,都在不择手段的,争夺天下,丝毫不在乎,什么叫做道德,哪个叫做原则。 此外,孔子的恭喜,还不止于此。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天赋论的人,每个人的能力差异,品德高低,言行参差,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所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世家贵族对于知识材料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充到了所有人,可惜,在世家贵族尚且猖獗的世代,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改变世界,是那么的困难,那么的无奈。 纵然如此,孔子依然认为学而优则仕,天赋和努力,早就了精英阶层的人才,这个精英阶层,其实就是古代的官僚士大夫群体。 由此看来,孔子的有教无类,其实核心是要培养官僚士大夫,因为这些人,都是经过了非垄式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心境,有所不同,比起那些世家贵族的子弟,他们更有可能,被称之为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道德原则。 也就是所谓的,立品德,立言行。 君子的原则,就是言而有信,想要言而有信,就必须知行合一。 否则书上学来的,都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要尊老爱幼,要女士优先,就变成了口头话语,在于形式,而非在于言行。 孔子认为,教书育人,教书,只是一种方式,一种传输理念的手段,并非是核心,而是次要,真正的核心,在于育人。 没有学会走路,就直接奔跑,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否天赋异禀,是否立德立信。 若是培养出一个斯文败类,那可真的是为老不尊,教坏子孙。 正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育人,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原则呢? 核心点,就是在于礼和仁。 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的之最。 礼是仁的输送手段,仁是礼所要慢慢培养起来的习惯,有了仁的思想追求,礼才真正充实,且客观存在。 在道德原则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立志,克己,自省,知错就改。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是不能学以致用,那么这成山入海一般的书籍,看来何用?若是不能把理论知识变成客观事实,那么著作等身,富可敌国,也难免诟病于后人,失德于青史。 教育这种事,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不过,只要是做过老师的人,心里面都清楚,什么叫做有愁死的老师,没有类似的学生。 所以孔子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得到的新知识,要作为通往学海的原动力,为后世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此乃举一而反三也。 另外,启发式教学,也是孔子最先提出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认为老师的工作,应该是把自己已经煮好的饭,盛到学生们的碗里,因为要有教无类,所有学生都有饭吃,也因为要因材施教,所以每个学生吃的饭,量大量小,各有不同,等到学生们,都吃完了,知道是什么滋味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工作了。 换而言之,老师应该在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思考,甚至有所感悟的时候,进行启发和开导。 这样的教育,才能够完美的摒弃,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种错误的教育模式。 事实上,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祸害,加上百分之一的功劳。 毕竟,教育这回事,关系着一方水土的发展,所以常有人说,这个地方的风水,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了,由此可见,教书育人,真的不应该是用试卷,加上所谓的自由式教育,就可以敷衍了事。 孔子提倡,言传身教,老师是个什么模样,学生也会跟着学。 因此,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的方法,来让自己的因材施教,得到施行。 从历史的种种表现,不难看出,孔子真的做到了言传身教,也做到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按照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品德、言行、庙堂、文学,甚至商贾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所以,他是圣者,他是老师,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至圣先师。 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做榜样来引导,感化学生。老师爱护学生,学生自然会尊敬老师,如此,师生关系就非常的融洽。 可惜,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世代,都是精英如凤毛麟角,普通人如野牛之毛,又多又硬,还有臭味。 没办法,这个世界上,总归是有那种,自己抽烟喝酒,甚至有些不良嗜好的老师,想着自己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普通老师,就无所谓了,就万事大吉了,对于他们而言,老师仅仅只是一个工作,而非责任。 如此,便真是可笑而讽刺。 仔细想来,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可以散发出,专属于老师的光芒,相反,那些衣冠楚楚下,包裹着的,只是脏心烂肺罢了。 一提到,商贾,以及脏心烂肺,就不得不提,经济学了。 想不到吧,夫子对于经济学,也颇有见解。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一个行业,做一个交易买卖,核心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这一点,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孔子却认为,交易买卖,本身是商贾人的工作,赚钱,相当于是拿工资。 因此,核心目的是为了让南北货物流动,经济货币周转,如此,社会制度,就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元化,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义,是一种道德原则,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职业心。 利,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渴望,或者说欲望。 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正应了那一句,见利思义。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所谓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没有道德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过,有一说一,孔子本身就是贵族,他当然不会在乎区区蝇头小利,纵然如此,周游列国时,孔子也没有为了斗米折腰,这也算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可惜,在那个世代。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已经成为了社会现状,就连现在,也是如此。 臣弑君,子弑父。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乱世特色吧。 仔细想来,孔子所推崇的仁政,在乱世之中,是不是就好像一盘散沙,盘子没有变化,沙子也没有变化,缺少的,从来都不是盘子和沙子,而是那些,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是生命,聚沙成塔,点亮已经黑暗了许久的盘子。 智慧是什么? 只用许多许多的知识,积累起来的思维模式?还是说,用简简单单的记忆,来存储的一些资料? 或许是,又或许,都不是。 不学习,不行。 只学习,更不行。 如果每个人,都好像一个学精一样,埋头读书,埋头考试,那么又能有多少实干家,出现推动历史的进展? 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历史,而是一群人的历史。 天下事,在乎众人合心合力,天下事,在乎知行合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乱世之中,大灾至,人相食,全然没有道德原则可言。 只是可恨,异能世界,没有出一个孔夫子,若是有先驱者,能够为了教育而呕心沥血,那该多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至于这天下的结果,到底如何,那便是后话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