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陆九渊也知道这样不好,十分内疚地道:“要不,公主你求见皇上一面,替我们把这差事给推了。”
果然做老板的都是黑心肝,剥削劳动力不遗余力。
陆九渊年纪不小,就算在教育部做尚书,估计也做不了几年。到时候许成源回来接他的班,倒很合适。
杜锦宁前世虽没结婚生子,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师长同事的孩子不少,她多少也懂得些教育孩子的方式。
“好,好好。”
这么想着,杜锦宁便打算跟许成源通通气,再跟陆九渊提这事。
不得不说杜锦宁和赵晤是互相成就。
她终于知道什么叫厚颜无耻了。
她觉得,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就算他们不懂也可以让他们多看多学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多少会受些影响,大受裨益。
地方官做到正四品,再往上升就难了。杜锦宁觉得,他是时候调回京城经营一下人脉了。
“对了,教育部现在有多少官员了?”杜锦宁问道。
陆九渊跟了杜锦宁这么多年,也知道她的性子。
“对对,我们也做不来。只是皇上那里,怎么推托他都有话说,唉。”彭士诚也道。
“让他留下吧。”杜锦宁道。
她朝齐自蹊伸出手,等他走到自己面前,她将他抱在怀里,这才跟陆九渊三人细细地说起自己的想法来,从学校的架构,说到学习的科目。陆九渊三人生怕自己记不住,还要了文房四宝,将杜锦宁所说的记了下来。
说实话,她也是看着大宋这教育的状况牙疼,这才劳心劳力地写了个折子,由《管子·权修》里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做引子,提出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论,然后把教育部的框架给赵晤写了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