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后记(下)-《玄幻必须死》


    第(2/3)页

    科技极度发达后,城市拥有无限能源与配套循环设施,或许能够自给自足,但人生活在机械当中,离了地气,别的不说,总是更容易生病的。

    曙光模式最轻松,按照现状走就是了,但未来应该还是要走向觉悟的。

    周瑞要以五百年致觉悟,当然不会让靖汉的发展还不如《大明2077》里面的大明,他们走过弯路,体验过资本,体验过礼乐崩坏,道德崩坏,体验过文明内生矛盾的极致,所以更能明白天下为公的难能可贵,更能明白如何夯实基础。

    哪个阵营生活更好,哪个理论更加出色,即便是扫大街的老大爷也能侃几句大山,他们根本不用知晓具体原理和怎么去做,他们只需要有最朴素的理解就可以了。

    “那个……我是第一次来首都。”

    没有哪个地区,只有老人就可以繁荣起来的,有这种繁荣也是虚假的,没有生机的,想要有孩子,就必须有年轻人,而让年轻人回到乡村,必须得保证一点,那便是让他们安心,让他们打心底里觉得,哪怕回乡村了,也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也能生存生活。

    当然。

    将心比心,终究还是换来了真心,不论是否发自真心认可觉悟,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至少有半数人已经初步接受了这个未来。

    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这是他们这条线比大明支线更接近觉悟的原因所在。

    “长生革命,就可以开始了。”

    在他担忧的时候,全息投影已经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一系列页面变化后显示激活成功,他尝试问道:“那个,我需要一个导游精灵。”

    长生革命固然是以长生为锚定物,但它的本质是“追求长生的过程”而非“长生这个结果”,它真正的目的在于人们为了追求长生而明心见性。

    但,不种地了,耕地怎么保证?

    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是不喜欢穿鞋子的,特别喜欢赤脚在地上走。

    “偶尔吧。”

    “那个,麻烦帮我激活网络。”

    在过去,资本将种子垄断,并提供配套的种植方案。

    这十年来,从无到有,叶朴年是带着村子一步步走过来的,学校建立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当好几门课的老师,最早没有医生的时候,是他自学医术,为留守老人们看病……

    他们到村委会去报到,此时村委会正在做晚饭,许多老人已经端着碗筷来到大院,等待着食堂开饭了。

    山水田园湖草,因地制宜的改良自然环境,便是最好的发展,相比于楼市,生态资源是更好的蓄水池,是可持续增长、改善的。

    超过35%的高龄人口,哪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也不是将大比例财政全部投入养老的理由,那样还能做其他的事吗?

    所以。

    白天劳作,晚上还能开会总结,挑灯完成调查报告,想着能够给中央提供建议。

    六十多岁的农民可以下地,六十多岁的打工人估计连自理都困难,养老的重点不在赡养,而在医疗,在调养。

    变老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随着老去而来的各种病症。

    绝对平等也不错,但不可持续。

    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要学很多新东西呢。

    在天下为公的制度里,不存在阶级壁垒,贫富差距不大,人们自然能够安心的待在农村,并坚持发展农村。

    如果没良心,自私愚蠢到继续大多数还是选择盛世,那便是谁都没办法了,哪怕是周瑞,面对这种结果也得破防。

    老人们在食堂吃完晚饭,便热热闹闹的聊着天回去了,办公室里,驻村大夫跟村长汇报老人们近期的健康状况,同时提了一嘴今天来的那些志愿者。

    想要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农村的社会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年年都要跟着做。

    “嗯,是得安排一下。”

    城市是需要被供养的,是无法自给自足的。

    若干年后,一个腼腆清秀的少年不太熟练的按照指示走出了首都机场,看着高楼如林,飞车如刀的城市,甚至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少年在满眼新奇当中有着不少苦恼。

    文明觉悟最好,但是最难,要不断学习进步。

    宗旨对了,方向对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得了,做事情有板有眼,能沉下心来。”

    即便科技能够合成食物,但,化工厂合成出来的食物与田地里种植出来的作物,让你选择,你会吃什么呢?

    在靖汉改制之后的十年,乡村建设是周瑞主抓的两个重点之一。

    他们的大部分固然不知晓觉悟的原理,但自从炎历21年觉悟理论出现之后,到天下四分开始,各阵营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比较。

    他们将前往皖南的歙县做调研,不但要采访,还要真实体验生活,吃住在农民家里,给乡村小学当义工、帮忙种田……

    “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山村里的孩子,也得有曙光城的眼界才行。”

    是“接地气”的本能,开春的时候,赤脚在大地上走几趟,这一年都会少生病些,自古传下来的习俗,自然有它的经验道理。

    时代发展越快,人们越怕被时代抛弃,自然拼了命的往城市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