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人族·知生祖-《大周守藏史》
            
            
            
                
    第(1/3)页
    虢石父离去,而风允已入典籍宫,在殿前与一位老者相视谈笑。
    “老聃先生,许久不见。”
    “哈哈,风子啊,你我在曾国秋别,却也是快两载了。”
    秋别……
    风允恍惚道:“是啊,我在楚国待了两年,见证了许多事情,自己对道也有了更多的感慨之处。”
    “感慨?”老聃抚须一喜。
    “且论道一番,老夫与计然行多地,对道也有感慨之处啊。”
    风允点头,也不觉一路来周之辛劳,与老聃走入殿外一处亭下。
    “恍惚中,犹似在曾国之亭下一般。”老聃施礼以请。
    风允回礼而坐。
    老聃这才坐下。
    “论道不若论闲事。”
    风允说后,老聃一乐,却也笑言:“人之一生,顺其自然,其道自显,人闲事即人之道也。”
    两人点头。
    风允先问:“方才闻计然,不知计然之行?”
    老聃抚须一笑。
    “计然悦山间之事,为其道,自德也,老夫欲顺势之事,得谋生,自善也。”
    风允颔首,计然看来是放下了扬粤与宋国之苦恼,此时已经在寻他心中的山水之道了。
    或者说,是在延伸老子的道,开辟属于自己的道。
    风允与老子,皆是近圣之人,所创之德道,玄道,皆是新生之言,其主张自然多有空缺,其非一人能定论,能以此成道者,自然更多机遇。
    就如同《周礼》一般,周礼之天,其下不知孕育了多少大才,特别是《周礼》方成之时,其毕公、召公,都得礼道之便,延伸自己之礼,成就圣人位。
    而之后礼道的先天、半圣大能者,更是数不胜数。
    “风子,此番一路,又为何行乎?”老子一问。
    风允淡笑轻言:“一路为寻老聃先生来,允在这繁华周都无落脚之居,望能收留一二。”
    “哦,哈哈,风子入周,岂会无居。”
    这时,内侍上前。
    “风子,您的偏殿已收整,就位于老聃先生之旁。”
    “虢石父有言,天子德令,您可观阅这典籍宫中所有典籍。”
    内侍招手,五个内侍举着五卷单薄的铜书,来到面前,观之,只有书名。
    “天子还在秘殿中,为您选了几本圣人之书,您可择一而观阅。”
    似多此一举,却是在试探风允此行之心。
    《周礼》《周易》《大雅》《仪礼》《太公》。
    一共五本,皆是俱全的圣人之书。
    文王内圣外王,之下,还有周之四圣。
    文王的《周易》自不必多说,风允得之机遇多矣,此时,恐怕只有这周都有全文,风允就是走遍诸多,不来周地,都无法凑齐。
    而四圣中——
    太公望以《太公》,金匮言道,统兵行法,阴符谋术,创武道,称武圣。
    周公旦以《周礼》,定规周官,诸侯尊王,共举天子,创礼道,称元圣。
    召公奭以《大雅》,教化思想,以正人心,护卫天子,兼礼道,延礼乐教化之法,称召圣。
    毕公高以《仪礼》,规范制度,约束乱世,阶级分论,兼礼道,延礼仪制度之法,称毕公。
    其中,太公望与周公旦皆为至圣位,而召公奭与毕公高为亚圣位。
    召公与毕公,再有大周气运相助,亦不亚于至圣之力,何其强盛。
    这也是周之四圣,庇周四百年的原因。
    而这五条圣道,也是当世的易、武、礼三道之极,为大周之根本,若以风允所创的一国传承之‘显学’一词,也可称为大周显学。
    如今风允却可择其一而观。
    一旁的老聃也赞叹。
    “天子慷慨,老夫在典籍宫中,也不过是得阅零星之言,不得其核心之要。”
    笑着摇头,老聃这般说,却毫无不满与贪心,似已满足所得,顺其自然而学,不过度追求,以免烦恼。
    这抉择却是给了风允。
    这老聃之言,风允也清楚,两人都是近圣之人,已经揣摩到了自己的圣道,临近一步可入其中。
    而如今这五本圣道之书,却与他们的道,多不相同,不可因贪而迷惘内心之本。
    风允对老聃微微颔首。
    这才望向那五本书。
    天子虽迷惘,但也有所谓的智慧。
    这五本书对风允这位人道之人来说,迷惑太大,不察觉间,恐怕就会被天道所同化。
    就像是当初在大庭时,大庭大宰交给风允的《大庭三十六卦》一般,同化后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