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洛阳志-《混在东汉末》


    第(2/3)页

    毕岚和他处的时间长了,根本不信他那一套,刘修最后才扭扭捏捏的拿出一堆纸,这是我的洛阳志,平时闲得无聊写的画的,你们看看,如果还有点意思,就拿去印几本出来看看。

    毕岚接过来一看,扫了几行,先笑了笑:“你这文章有长进啊,还是请谁润色的?”

    “蔡先生。”刘修老实不客气的说道:“有些典故,我也是问了他才知道的。说实话,这些东西里面有蔡先生不少功劳,为了麻烦他,我可花了不少钱。”

    毕岚闻音知意,“我们到时候怎么分帐?”

    刘修很坦然的提出了几个方案。一,我把这文稿卖给你,三百金,以后你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我不管。二,我提成,你印一本,我就一份钱,多印多给,少印少给。三,你替我印,我给你钱,以后我自己负责销售,赚了赔了,都是我的。

    毕岚和渠穆商量了一下,觉得现在还不清楚究竟能不能卖得出去,还是按第三种方案比较合适,至少不会亏,大不了少赚一点就是了。刘修也不勉强,一下子向毕岚订了五百本,因为里面有画,这些需要雕版的,所以成本高一点,但这些雕好的版算是刘修的,不经过刘修的同意,毕岚他们以后不能私用,包括这些文字的内容,毕岚他们都要保密,不能散布出去。

    毕岚一口答应。回去之后立刻安排人雕版、排字,几天后,他们交出了样书,刘修经过认真的审阅之后,立即开印,两天功夫,五百套《洛阳志》新鲜出炉,有蔡邕这样的大家把关,有刘修亲手绘的图,这本书的专业水平毋庸置疑,再加上刘修亲自拟定的那些传奇故事,娱乐姓也是前无古人,再经过熟门熟路的一炒作,五百套书很快销售一空,不仅成为洛阳仕女们闺中最喜欢的物事之一,就连许多男子也是人手一卷,闲谈时经常说着说着就扯到这上面去了。

    “嘿,在洛阳住了这么多年,没想到洛阳还有这样的所在啊,北邙烟云,原陵夕烟,千年宫城,我前两天按图索骥,果然是言之不虚啊。”

    “是啊,我们大汉这洛阳城,真是人杰地灵,可以传之千古的。”

    “是啊是啊,更重要的是,没想到史书上的那些事,原来就发生在洛阳城。我猜想着,说不定我们家还住过苏秦呢。”

    “我呸!就你家那鸟不生蛋的地方,能有苏秦这样的人物?我告诉你吧,我考证过了,我家那地方,就是高祖皇帝当初准备定都洛阳时暂住的地儿。”

    “傻且,你坑你阿翁我呢。”

    “你才傻且呢,说你没学问,你还不服气。你看那故事里是怎么写的,难道你以为这是这位刘修刘德然君信口雌黄?他可是字字有典的。”

    “说你是傻且吧,人家刘德然都说了,因为史料不足,这些故事有些查无实据,只能听听,不能当真。你啊,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都不懂,还装什么有学问呢。”

    “你胡扯,不信我们去问问他。”

    “问问就问问,走,谁输了谁在太极道馆请一席。”

    “请就请,谁怕谁啊。”

    不过,来找刘修的人都扑空了,刘修不在洛阳,他到了长安。

    刘修到长安是公私两便,私事是在为《长安志》的绘图做实地考察,《洛阳志》的畅销,让他及时的把《长安志》的准备工作提上了曰程,文字方面有的是人,插图这一块他却要亲力亲为,倒不是他觉得只有自己能画,而是这两本书其实并不是消遣那么简单。

    他先推出《洛阳志》,让洛阳的贵人们知道洛阳的繁华,产生自豪感,然后再推出《长安志》,让他们看看当年比洛阳还要辉煌的长安如今是什么败落样,给他们一个震撼,让他们知道珍惜现在美好生活,以长安的败落为鉴,多一些清醒的思考,为以后改革做一些铺垫。

    这两本书是以娱乐为表,以古鉴今为里,可以说是一本谏书,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这么崇高的目标,蔡邕哪会有空帮他搞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公事,则是与永昌太守曹鸾相关,曹鸾关在槐里狱已经一个多月了,天子一直没有给一个处理意见。其实天子一气之下,是想让人乱杖打死曹鸾的,不过最后让刘修劝住了。

    你打死他,反而成就了他的名声,自己落了个昏君的恶名,对目前的困境有什么帮助?

    天子看了他的上书,便把这件事交给了他,你去处理吧,我看你有什么好办法。

    于是刘修便来到了槐里狱,见到了曹鸾。

    曹鸾五十多数,其实算是曹艹的远房亲戚,当初还是曹腾推荐他入朝为官的,很早就做到了二千石,不过后来曹腾死了,曹嵩不善于经营,曹家又想脱了宦官这个恶名,结果搞得士人不接受他们,宦官认为他们是叛徒,里外不是人。曹鸾在这二千石的位置上一呆便是十几年,而且迁来迁去,越迁越边疆,最后被迁到永昌这个蛮荒之地。永昌在哪儿呢,估计很多大汉人都不知道,但是告诉你出了永昌郡不远便是天竺,应该便有点概念了。

    为了能从那鬼地方调回来,曹鸾决定死里求生,利用大旱这件事为党人讼冤,如果真能成功,他的名声可就大了。为了增加说服力,他还把话说得特别过激,就差说如果不赦免党人,大汉明天就要完蛋了——其实这也不能怪他,读书人大多喜欢把事情说得非常严重,以证明自己的正确姓。

    但是事出愿违,上书送出去之后,等来的不是天下大赦,而是槛车征送槐里狱的诏书,一看到诏书,曹鸾的汗就下来了,到槐里而不是洛阳,他知道自己想慷慨就义的机会都没有了,等着被槐里狱的狱卒折磨一通,无声无息的死在某一间牢房里吧。

    曹鸾人还没到槐里,头发就全白了,一下子老了二十岁,整个一风烛残年的老头。刘修第一眼看到他时,吓了一跳,还以为狱卒把他领错地方了呢。

    “没错,就是他。”陪着刘修下来的狱卒笑道:“到了这里一个月,一天一个样,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