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虽然安装的速度很快,但还是拖延了进度。” “按照原来的计划已经进入中期,肯定还会有一些问题,后续慢慢调试也能解决。” “现在才刚开始进行调试,这样整体的设计,调试往往可能比设计、制造需要的时间还要长。” “如果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要推倒重新设计……” “重新设计,重新制造安装,再去进行新的调试,又会是一个循环,来上三、四次……” “遥遥无期啊!” 孟志林感叹着摇摇头,他有点小小的幸灾乐祸,也知道自己不应该这么想,但还是有些控制不住。 每个人,都是如此。 当赵老师再来到基地的时候,孟志林也忍不住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要是碰到了大问题,就要重新设计制造。” “张硕教授的想法确实没问题,但是,我感觉吧……” 他说着摇了摇头,明显不看好。 赵老师反倒觉得很有意思,有人质疑张硕的工作,实在是非常的少见。 他笑笑没说什么。 这天下午就是进行第一次测试,赵老师一行人,再加上孟志林都一起旁观测试。 他们站在控制室的大屏幕前,有研究员专门讲解着屏幕上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代表一个输出端口的检测数值。 氢弹电池电力输出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一个输出端口的数据在计划之内,并且要持续保证数据的平稳。 孟志林旁边就是张世成,调试要开始的时候,他就小声说着,“看看,现在就是验证的时刻。” “电力输出多么复杂,你也是知道的。” “我们的研究方向有什么问题吗?先完成主体,碰到问题再解决问题,其他的也都是这么做,更复杂的都有。” “比如战斗机,电力系统有多复杂?还要考虑航空发动机的需求。” “张硕院士确实有能力,但科研领域跨行如隔山,胡乱指挥可不行啊……” “乌拉乌拉~~~” 他连续说了一大堆,声音能被张世成听到,也恰好能被前面的赵老师等人听到。 有些人疑惑的转过头,心里怎么想就看不出来了。 但是没有人直接反驳,必须应对情况并不了解,孟志林主导过好几个大项目的研究,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这时候,调试已经开始了。 在各部分进行检测以后,张硕就指挥连接了氢弹电池的输出端口,随后大屏幕都开始出现了数据,最开始数据还是不稳定的,主要还是检测装置的问题。 在过了几秒钟后,屏幕上的数值就开始变得稳定,一个个数据都显示出来。 有些数据在不断的跳动,有些则固定在一个数值上。 每个人看的都非常认真,他们发现跳动的数据,变动的一般就只有后面的小数点,大数据没有太大的变化。 各个输出端口检测人员也开始进行汇报,“A4端口,210到212,数据稳定,” “A1端口,1090到1100,稳定。” “B3,970,稳定。” “D2,210,稳定。” “A2,70到71,稳定……” 连续二十几个数据的汇报,每一个结果都是稳定。 大屏幕前所有人都认真的看着,好多人已经惊讶的瞪大了眼,他们都对于测试内容有了解的,有的是就是研究人员。 孟志林当然也是如此。 对于每一个端口的需求,他都能把数据倒背如流。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认真看每一个数据,有些跳动的数据还连续看着,就发现所有的数据都在计划范围内。 他惊讶中有些失态,推开前面的人走到了第一排,越过赵老师来到了屏幕前,忍不住发出了惊呼“不可能啊!” “每一个数据都在计划范围内,所有都稳定……” “第一次调试怎么可能!” “这个结果……能算是完成了吧?比完成更好!” “即便是输出系统完成,也不会有这么稳定……” 他说着看向张世成,“老张,你说说,是不是这样?整体设计第一次调试全部稳定?” “这是录入的数据吧!” 孟志林惊讶到不相信结果了,即便是带领团队完成了电力输出的设计,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数值,肯定会有某个端口存在不稳定情况。 那都是小问题,后续可以慢慢的解决。 像是眼前屏幕上的结果,都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第一次测试就得到完美的结果,怎么可能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