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修筑三受降城1-《大周工程师》
第(3/3)页
至于这安北都护府的位置,卑职倒是建议,就是在中受降城或者东受降城,其中以中受降城为佳。这样做可以给西受降城的士兵以信心,毕竟三座城池横跨了500里,这都护府设在中间最好。”
武炎之一看,这齐瑄也是厉害,自己没有用错人。他分析的头头是道。自己虽然不是文科生,不过也颇好历史,喜欢兵器,喜欢看战争史。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这三受降城的地址,也就是如今的河套平原。黄河在那里拐了一个大弯,呈现“几”字型。三受降城就在“几”字上面的一横的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对于战争的常识,他也略微知道一些。兵法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这打仗,主要还是靠地利。只要你占据了有利地形,敌人总有百万强兵也奈何不得。
就是这三座城池,究竟是修建在河北或者河南,就极有讲究。修建在河北当然是攻击的态势。如果修建在河南,这肯定是防守的态势,这效果差之万里。
要在历史上说起来,如果没有唐代控制安西四镇,则华夏西北的地图可能要改变。尽管唐代后期失去了安西四镇,不过几百年在那里扎下的根是拔不掉的。
这三受降城也是一样。控制了河曲以外,就控制了阴山以南地区,才有了后来唐代安史之乱时有朔方节度使可以抵抗。否则这个地方早就被回纥占领了,大唐十有八九就灭亡了。
即使没有灭亡,唐玄宗也只有龟缩在西蜀,能不能当刘备还是两说。那五代十国可能会提前一百多年到来,这是没有疑问的。
接下来,又有一些幕僚和几位校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人主要是针对如何防止突厥的骚扰而提了一些具体的战略战术。
这具体的战略战术就是主要利用阴山山脉,抵御敌人。将阴山山脉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区,纳入三座城池的控制范围。这里有丰沛的草场和大量可耕种的土地。10万士兵和家人在此防守没有任何问题。
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一首诗中讲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让胡马度阴山!
北方防御就有三道防线,阴山为自然的第一道防线;三受降城与黄河组成第二道防线;依托长城和西北各州的驻军,组成第三道防线。请百度一下“扔书网” 感谢亲们的支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