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既然谢学士说祖制不能更改,那“官员贪腐六十两及以上者剥皮实草”,这也是太祖高皇帝的祖制,要不现在就恢复了如何?” 汤昊朗声开口道,直接怼了谢迁一番。 “本侯觉得这一条祖制就很不错嘛!” “刚好何天衢等人贪腐受贿严重,多的两万两银子,少的也有好几百两,不过都是超过了六十两的!” “既然谢学士称祖制不可更改,那本侯这就按照太祖高皇帝的祖制行事,将何天衢等三十二名御史全都剥皮实草,丢进皮场庙里面警示官员,如何?” “汤昊!”谢迁勃然大怒,“伱休要在此胡搅蛮缠!” “胡搅蛮缠?”汤昊冷笑道:“你们想要的祖制,那就是祖制,就不可以更改;对你们不利的祖制,你们是绝口不提啊!” “这祖制到底是谁的祖制,是你们这些文臣缙绅嘴巴里的祖制吗?” “够了!”刘健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他本能地察觉到了不对劲,汤昊与张敷华好像在谋划着什么,而且一定会与都察院有关。 只是问题在于,他们谋划的事情,当真可行吗? 刘健深吸了一口气,斟酌了一番措辞,这才缓缓开口道。 “陛下,厘清吏治乃是长久之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现如今的大明,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更不能恢复洪武年间那些严刑峻法!” “据老臣所知,大多数的官员并不想贪腐,可是这俸禄太过微薄,又经常是折色发放,官员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更遑论其他?” “老臣恳请陛下三思!” 刘健这番话,看似是在说官员贪腐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说给汤昊和张敷华听的。 厘清吏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件耗时良久的重大国策! 不管你们二人想要干什么,那都必须要想清楚,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冲动行事! 因为,现在的大明,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他刘健这个内阁首辅,苦心维持朝政运转,已经殊为不易了啊! 张敷华一听到刘健这话,也是忍不住感慨万千。 他比刘健年长,但是二人各自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刘健走的是翰林院内阁这条路,从翰林院出身,然后做东宫属臣,继而以帝师身份进入内阁,进入朝堂权力中枢。 而张敷华走的是以科道外放这条路,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回到中央,同样进入了帝国中枢核心。 二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 但是二者间不同的是,刘健做了一辈子的京官,而张敷华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为官。 这不同之处,也带给了张敷华全然不同的理念和认知。 他在地方上为官这么多年,比刘健更加清楚,现如今的大明王朝到底烂成了什么模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刘健只是知道大明烂了,只是看见了京师的烂,看见了朝堂的烂! 而张敷华却看见了地方官场的烂,看到了地方百姓的苦,看到了天下万民正在哀嚎呻吟! 张敷华已经老了,哪怕他此刻被调回京师,做那什么刑部尚书,张敷华也没有任何斗志。 因为他一个垂垂老朽,又能够改变什么呢? 最多不过是,尽最后的力量,为国朝铲除一个幸进奸臣汤昊! 可是,与这位中山侯谈话之后,张敷华却终于找到了自己此次入京的意义! 如果这位中山侯所说成为现实! 那大明未尝不可以改变这日益糜烂的现状,未尝不可以厘清吏治富国强兵,乃至……真正中兴! 所以,张敷华同意了汤昊的请求,接替屠勋执掌都察院,用他人生最后几年,为大明打造出一个真正监察百官的都察院! 面对老首辅刘健的警告,张敷华仅仅只是迟疑了片刻,就毅然决然地跪倒在地。 “陛下,风闻奏事之权,只会导致互相攻讦、邀名买直,因此老臣请求废除风闻奏事!” “然都察院乃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职在监察百官、辨明冤枉,因此科道言官自然不能因没了风闻奏事,就成了摆设,故老臣请求陛下赐予都察院……侦缉之权!” 侦缉之权! 原来如此! 这位新任总宪真是好大的野心! 直到此刻,在场群臣才终于反应了过来! 为什么他张敷华敢舍弃风闻奏事不要? 就是为了这“侦缉之权”! 侦缉侦缉,侦查缉捕! 享有侦缉之权的有司,不过只有一个刑部! 就连大理寺通常都仅负责对刑部处理的案件进行复核程序,没有侦缉之权! 除此之外,拥有侦缉之权的,就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东西二厂和锦衣卫了,不过其监察、侦察、审讯的主要对象是官员,通常不涉及平民。 也就是说,正儿八经享有“侦缉之权”的官方部门,只有刑部衙署! 现在,张敷华这位都察院的新任总宪,想将“风闻奏事”这项虚假的特权,变成实际的“侦缉之权”! 这简直就是骇人听闻! 不等群臣作出反应,张敷华就继续开口。 “风闻奏事只会致使官员互相攻讦,致使朝堂风气大缪,而想要拿到确凿证据,则必须具备侦缉之权!” 第(2/3)页